作者:穆思宇发布时间:2022-06-15 09:29:47浏览:1657
在5G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物探院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逐步将传统的地质勘查技术向“双碳”目标下的“物探+”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转变,在远程地质服务、智能化开采矿井物探、物探数据处理解释等领域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优势,争当技术策源地,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一套基于物探大数据的煤矿远程地质服务系统
走进物探院办公大楼六层远程大数据中心,一幅蓝色的“星空”图上,黄色的星星点点不停闪烁,一套基于物探大数据的远程智能诊断服务系统正在运转。该系统通过“互联网+”实时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将地震地质成果数据与矿方进行实时沟通,通过专家在线会诊实现对矿方的实时远程地质保障服务,及时为煤矿企业提供构造精细解释、富水性分析、岩性反演和瓦斯突出预测等方面的服务,全方位精准快速服务于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这支由党员骨干带头的技术研发团队表示,该系统由物探院自主研发,针对煤矿在工作面设计、巷道掘进、工作面回采等生产过程中急需的地质构造及致灾因素进行实时动态解释,满足矿方安全高效生产需求。
此项技术成果获得全国煤炭地质行业“十三五”优秀地质成果奖。据悉,该系统去年助力淮北某矿多采煤炭近10万余吨,相当于220万平方米、2.2万个家庭近半年的煤炭供应量,为矿山绿色安全高效开采保障能源供应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项可视化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处理解释技术
物探院自主研发的稳相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处理软件,实现了偏移孔径的空变、时变,对于高陡复杂构造的精细刻画与弱有效信号的准确成像具有突破性的效果;四步法井巷约束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深度域地震多属性融合解释技术、深度域直接反演技术可有效提高小构造识别准确度与薄层的识别精度,为进一步推动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全国各大矿区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可建立煤矿三维地质模型,为煤矿智能化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服务。
该技术经行业专家会审评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巩固了物探院在煤炭地震勘探处理解释技术策源地的地位。2021年,该成果获得总局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一套井下数字化智能化勘探设备
物探院坚持软硬件自主研发与产学研用相结合,与中科大联合研发的井下槽波地震数据采集设备,填补了总局系统内井下勘探设备研发的空白。该设备针对目前国内现有槽波地震仪器的不足,开发了具有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长续航、高精度相对同步、智能化数据记录存储等核心优势,为井下槽波勘探的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及矿井绿色安全透明工作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目前,该装备已经在黄岩汇和黄玉川等多座煤矿投入工程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物探院也由此实现了装备研制、软件开发、方法创新及工程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升级。
该设备的研发,标志着物探院自主研发新设备、新技术、优化新工艺的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为提升地质勘查能力和产业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项新能源资源勘查与煤矿防治水领域的电磁方法
广域电磁是我国地球物理学家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构建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息电磁勘探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电磁法仪器装备的长期垄断,具有探测深、精、准的特点及优势。物探院依托引进的广域电磁仪,开展了频率测深技术研究,开发了复杂条件下频率电磁勘探方法技术,大大提升了条件复杂、电磁干扰大的勘查区数据信噪比;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提出了广域电磁勘探成果拟地震剖面解释技术,丰富了传统电法解释成果及显示效果。此项技术继承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使用人工场源的优点和磁偶源频率测深法非远区测量的优势,改良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远区信号微弱的劣势,拓展了观测适用的范围,适合于全域的公式计算视电阻率。
该技术已成功应用到韩城、铜川、镇巴、微山等地地热资源勘查和页岩气等新能源资源勘探。2021年,该技术首次成功应用于中煤新集煤矿防治水领域,进一步拓展了人工源电磁法的观测范围,提高了探测深度、成果精度及施工效率。
近年来,一份份“成绩单”格外亮眼。物探院相继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北京市及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了两支总局级科技创新团队;累计完成包括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子课题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63项,荣获省部级奖项2项、局级奖项11项,获得专利授权44件、软件著作权授权25件,发表核心论文45篇,成果转化26项,形成了一批行业领域内的科技创新成果;2022年,组织编制的《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填补了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专门标准的空白。
物探院将持续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国家战略,坚持自主创新,在深耕物探细分领域新技术、新装备研发与应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高效智能开采以及智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研究力度,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勇当物探产业链链长和技术创新开路先锋。